涉农电商企业逾3万家,仅1%盈余,有你吗?

来源:网络 ·2020年03月30日 20:57

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电商途径总能在“双十一”等重大营销中创下出售新记载,但在许多销量翻倍的品类中,很少能看到农产品的身影。农产品也好像总与电商途径“不服水土”:计算显现,全国大大小小的涉农电商企业超越3.1万家,只需1%盈余。那么,农产品究竟应该怎样“触电”?

 

假如光看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赢利,很难不让人动心:例如,威海青皮无花果,地头收购价每500克8元,电商途径零售价每500克35元。拿计算器一算,每500克有27元的毛利,刨除运送等相关费用,每500克还能够赚10元,净赢利超越100%,几乎暴利!问题是,蜂拥而至的电商途径没能在农特产品上做出应有的成果。究其原因,电商依托导流获利的“流量方式”并不合适农产品出售。

 

具体来说,“流量方式”在信息交流上与农产品的特性相违反。电商途径向顾客引荐产品,首要依靠引荐位和查找排名。许多闻名电商途径主页上琳琅满目的产品背面,都是昂扬的流量费用。卖家假如不购买所谓的品牌“直通车”或许“引荐位”,产品永久都不会出现在网页前10页。可事实上,即使西瓜这样的农产品经过“直通车”或“引荐位”被潜在消费者所点击,消费者仅从“文字+图片”的介绍中,仍旧无法了解“口感”、“甜度”甚至“肉多”等既直观又片面的产品信息。

 

与此同时,农产品在产品分类上归于非标准化生鲜产品。保质期短、运送条件严苛、供货量有限等特性决议了在单向传达、一维导流的电商方式下,许多农产品无法做大做强,商场“只闻途径声,不见品牌来”的现象特别明显。互联网催生了许多“触网”的新农民,但其间不少新农民在上线出售后,把销量和流量本钱一核算,宣布“几年淘宝等于白干”的感叹。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农产品出售者在“触网”后又回到了线下,做起了向经销商、水果摊供货的老本行。

 

那么,怎样破解农产品“触电”的瓶颈呢?无妨试试社会化出售的力气。所谓社会化出售,一个典型的比方就是微商。跟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每个个别的力气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显示,成为一个个新式的零售终端,即社会化的出售途径。社会化出售的优点是能够使用碎片化时刻出售、有利于口碑营销、用个人诺言作背书等。但问题在于,怎么让新农民与微商对接起来,既确保新农民的产品有广泛的分销途径,又能为微商供给质量和效劳有保证的产品呢?这就需求另一种方式的第三方电商途径、即微分销途径来穿针引线。

 

以有量为例,途径担任对产品质量进行管控。契合入驻条件的新农民或农产品品牌可将产品免费挂上途径,下一秒,遍及全国各地的社会化出售人员当即获得了完好的产品信息。他们可能是白领,可能是全职妈妈,甚至是三线城市的广场舞大妈,他们使用自己的碎片时刻来做出售。企业无需向他们付出薪酬,只需求在途径上关于各种详尽问题进行交流以及样品发放即可即完成了开始的营销。之后,这些出售人员将经过自己的尽力,为企业开辟出售途径,也为自己翻开创业的大门。

 

在这种方式下,农产品“尝鲜”的转化率大幅进步。例如,一个主营苹果的新农民,本来需求在淘宝、京东等电商途径上投入许多本钱进行初期推行,也纷歧定能换回几十个顾客的购买。但在微分销范畴,只需出售人员经过“试吃”了解了产品的质量和特性,一旦认可产品质量,就能够向他们的顾客进行宣扬。这种根据顾客关于出售人员品尝信赖的营销方式特别合适农产品这样的非标准化、片面形象较强的产品。相似的比方在咱们的日子中举目皆是,比方我可能今天上午在朋友圈看到某个朋友晒电影票、共享影评后觉得不错,当天晚上就会直接去影院看这部电影。

 

此外,新农民关怀的品牌问题也有望经过那些“隐形”的微分销途径得到解决。从顾客了解产品到购买甚至终究食用的环节,微分销途径的品牌并不会出现在顾客视界中,取而代之的则是“鲜峰君”、“农优一百”等产品品牌;顾客之间口口传达的不是“我在某某某途径买的樱桃很不错”,而是“我托朋友买的鲜峰君樱桃很不错。”这几个字之间的距离,往往决议了新农民或农产品品牌的发展速度。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念,题图来历:黄宗治 摄  修改邮箱renchong030@jfdaily.com。)

2008~2017 当代财经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