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下的铁道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探究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22年05月29日 05:32

何元奎

【摘要】高职类院校的教育主要以学生能力的锻炼为主,针对铁道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的探索就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能力为主。把教学当成培养能力手段,把实习当成检验能力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实现学训一体化的能力教学模式转变。

【关键词】能力培养 ; 铁道工程专业 ;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78-02 在目前教育大环境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下,对于铁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迅猛发展,这样的人才培养依旧难以满足需求。本文从目前铁道工程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入手,主要从能力培养方面,就铁道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展开分析和讨论,以期对本专业人才的全面科学培养作出一些贡献。

一、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就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普遍的现象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想铁道工程这类工程类学科教学,依旧摆脱不了“知识本位”的思想。在其课程设置中,过多的把现有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即使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也在这一教学比重分配中显得不足轻重。

某些教师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了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系统化、理论化上,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没有切实的把理论在现实中展现出来,更不肯能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有所训练和帮助。

2.教学方法陈旧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铁道工程专业的学习,更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变性和灵活运用。

目前,多数院校的教学方法依旧停留在课堂教学为主,简单的实训训练为辅,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在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新颖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例如多媒体课程的运用,模拟实验室的创建等,都是当下时兴且具有高效的教学方法。

3.实训实验室建设不完善

高职类院校的教育,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设施就是完善的实训工厂或实验室。但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铁道工程专业的教学配套来看,这一类的实训实验室建设是非常不完善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专业的实训实验室,基于专业所需,构建其所花费的成本非常巨大。昂贵的费用迫使诸多院校选择退而求其次的方式,简化实训实验室的设备投入。

4.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除了教学投入和毕业时素质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素质。

学生的大量扩招,导致了教师队伍需求不断变大。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引进成为制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大因素。另外,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依旧停留在过去知识本位的层面上,难以跟进现在新的教学模式,也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整体师资队伍素质的降低。

二、基于能力培养下的铁道工程专业教改模式新模式分析

高职类院校的教育主要以学生能力的锻炼为主,针对铁道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的探索就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能力为主。

1.坚定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职业能力本位体系

能力,才是高校培养学生,适应以后工作最为重要的素质。坚定能力培养目标,以此构建新的职业能力本位体系,成为铁道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的首要任务。

彻底从知识本位转化到能力本位上来,合理分配教学时长和教学安排。在成分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对于铁道工程技术相关的能力培养上来。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所需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等。

2.树立职业梦想,构建岗位能力课程训练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引导学生的职业构想,逐步树立自己的职业梦想,在课程训练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能力训练。

由学校和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组建成岗位能力课程训练团,专门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岗位的岗位能力训练,在逐步引导学生展开职业梦想的同时,因材施教。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放大学生自身优势,定岗定位的进行专项训练和培养。

3.完善校企结合,构建学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即使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也都已经存在着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完善校企结合,构建一体化的综合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分階段进行,而是需要贯穿于整个的人才培养过程。从学生一入学就具有双重身份,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工厂实习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白今天所学是为了什么,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本领,哪些是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认真努力学习的。

把教学当成能力培养的手段,把实习当成检验能力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实现学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总结】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当下铁路事业迅猛发展的优秀人才。就目前来说,针对铁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于能力的培养是最直接且最具成效的教改创新模式。对于这一模式的探讨和研究仍需大量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振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实验室建设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 :20-26.

[2]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endprint

2008~2017 当代财经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