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质量 夯实语文根基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20年07月12日 18:11

张海录

【分类号】G623.2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且在中考高考中明确规定加大阅读测试和必须考课外经典著作阅读。在这样情况下,老师就告诉学生和家长阅读前所未有的重要,应加强阅读训练和加大阅读量以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关于阅读自古以来就受人们的重视,且认为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保障。正如先辈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如同没有阳光,没有书籍支撑的智慧,就如鸟儿没有翅膀”;罗曼·罗兰说:“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朱光潜也说:“你玩索的作品越多,鉴别力越可靠”等。

这样看来多读书对提高语文水平的决定性作用的不容置疑的,关键在于你是怎样阅读的。若是随意翻阅,而不是细细咀嚼,那么,就不能获取足够的“营养”,即使阅读量再大,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巨人”、“行动的强者”。只有重视良好习惯养成,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才能提高阅读质量,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下面就谈谈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办法。

一、养成“四问”习惯。

1、问写了什么。如读记叙文,就应了解文章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表达了什么思想。讀说明文,就应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文章给我们什么知识。读议论文,就应了解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据,是怎样论证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等等。这一问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问怎样写。如记叙文的记人叙事是怎样安排线索、顺序、详略的,是怎样描写人物和环境的。说明文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事物(事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按什么顺序说明,语言风格是生动还是平实。议论文是怎样提出论点,怎样证明论点,怎样安排结构的等。这时,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文章内容的把握上,而且要进一步理解这些内容是凭借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理解。

3、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阅读中探讨文章为什么这样立意构思,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等等,以便寻根究底。如《济南的冬天》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改为“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不是更照应题目吗?学生若能这样多问,就能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知其所以然,是较高层次的理解。这又进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考虑,探索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原因。

通过三问,由表及里、由里返表、依次递进的深入思考,可以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

4、每读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都问一问:这作品于社会有什么意义,自己读了有什么感受、收获?这一问则向认识世界、启迪思想、熏陶情感进了一步。

二、务必研读重点段落。

阅读文章既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又要对文章的结构、关键语段作细致、深入剖析。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章都有重点段落,这样的段落,一般都是描写精彩、层次清晰、论证有力、说明生动,研读这样的段落是迅速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手段,认真研读对学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是极有好处的。另外,重点段落一般都是与文章中心联系较密切,是文章的部分,把握了文章的重点段落,就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三、积极处理疑难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不懂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如:生疏的词语,未闻的典故,难理解的句子。这些虽然不大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但若不深究,就只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保持在原来的层面上,难以得到提高。正确的做法是:见到生字、词要查字典,难理解的句段要反复推敲领会,不懂的典故要翻资料或请教别人。这样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汇量就会大大丰富,同时其知识面也会扩大。

四、敢于交流阅读感受。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这样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并让学生有一个敢于交流的空间。如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语句感悟。这样,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从刘邦和项伯的对话中体会到刘邦的能屈能伸;有的从项羽的态度与处世读出项羽放走对手的失足之恨;有的从张良不卑不亢的应对中读出他的足智多谋。这样一来,《鸿门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还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务必打破“一言谈”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课堂上不能滥竽充数,不能完全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课外阅读就更不用强调了。

《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让学生树立“阅读合群”和“阅读交友”的理念,学会切磋琢磨、交流心得的“友读法”。如果常开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会”,那么,课堂就会成为灵动的“思维场”,学生阅读的翅膀就会放飞。

五、重积累别轻运用。

读书应做有心人,学生应善于收集有用的资料。重视积累似被大多数所认可,但要其坚持就很难了,至于运用更是常常忘记。因此,老师应和学生一起经常检查学生的积累、督促学生把积累到的尽可能地用起来。如:经常把一些警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分类整理,有空就翻阅,有些文章甚至整篇背下,日积月累,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千万记得经常将积累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既给自己的文章增了光添了彩,也巩固了知识;也可以仿写优秀的文章、语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质量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这些“营养”的有效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我们应该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夯实语文根基,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endprint

2008~2017 当代财经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