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23年06月05日 17:20

褚亮亮

【摘要】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教学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如何选择准确的史料,成为历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史料教学中,选材要贴近学生,要有思考性,要适量。

【关键词】史料教学 学生主体性 思考性 适量性

中国分类号:K05

一、选材要突出学生主体,贴近现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我们进行史料教学也一样,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史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上《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清宫戏的官服来导入,体现出来的等级差异,能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讲到现代服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班同学的着装,除校服外有没有穿着一样的?然后得出,现在服饰款式层出不穷,无论男生、女生都充分展示个性,不受身份等級的限制。接着进一步引导这是为什么呢?现在中国的政治民主制度,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师只有关注现实、关注思想,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使历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现实功能。以上例子力求在历史联系现实的思考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历史,让学生历史地认识生活,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使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二、选材要有思考性

史料教学虽然非常有必要性,但并非每节课,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增加史料。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是否需要运用史料,运用哪些史料。

选材要有针对性

选材要有针对性,就是选取的材料最好是能集中说明要论述的观点。最好能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比如《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实质、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计这些史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材料二:一部分无产阶级人士认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的,没有任何进步作用,他以少量的所谓救济来麻痹工人的斗志。

通过这两则材料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在注重选择史料内容的针对性的同时,不能导致史料在真实性和科学性上产生问题。

(二)选材形式要多样

一是应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

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或者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教师在选择时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口述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顾。如讲述《古代手工业经济时》时,把考古发现、史家著述、文学作品相结合,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

二是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

如对同一主题、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选择评价不同的文献史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比如上《中国古代艺术》中书法艺术时,可以多展示一些书法家的作品,使学生体会书法问什么被称为艺术。讲京剧是可以插播视频、音乐,展示京剧里不同角色的脸谱,服装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避免学生出现审美疲劳。

三、选材要适量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多的运用史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教材里有的尽量引用教材的史料,教材没有的才进行适当地补充。

(一)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

教材现成有的史料尽量用教材的,能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文献资料﹑图表﹑照片等,这些材料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

(二)教学围绕教学目的,有时还需适当补充史料。

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在讲《汉代儒学》中选官制度时,教材只提到了世官制和察举制,因此很有必要做补充。

材料一: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材料二: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能”。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补充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科举制的设立,体现出了公平、公正性等特点。

补充史料时,史料过长,学生阅读所需时间长,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史料过短,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笔者认为一则史料的长度在70~200字是最适宜的,。

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一定要准确地运用史料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

(2) 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3) 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龚爱琴 《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5)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国外学科教育》 2001年endprint

2008~2017 当代财经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