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生活化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24年04月24日 20:27

刘丽香

【内容摘要 】 思想品德生活化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要求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更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偏重于认知目标向注重"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开展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思品课堂 生活化 认知体验

· 【中图分类号】G633.2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小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主动性。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

一、在思品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新课标》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由此可见思品课堂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學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二、注重生活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高效教学的前提。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犹如一场大戏的开启,只有拉开序幕,才能把学生带劲精彩的剧情之中,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对学生来说,接近生活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注重课堂导入生活化。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任何忽视学生活动、忽视学生能动作用的做法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初中生具有好学、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等特点。持久的课堂教学对他们好动的天性是一种禁锢,他们渴望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了解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并组织学生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观察、分析与讨论,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思想、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学校里,这样的情况也很普遍:学生课上大谈特谈如何保护环境,课下见到纸片却视而不见;学生思想品德考试的成绩位列前矛,课下却经常打架,以强欺弱;学生课上积极发言如何孝敬父母,回家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和做严重脱节。孩子们懂得太多的大道理,却不懂得怎样实实在在去做一件小事。教师在课堂上太多的说教空洞无力,许多孩子成了只说不做的“假把式”。如何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局面呢?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在教法上注重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相结合,从而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单纯掌握知识的知识型向应用和深化知识的能力型发展。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其价值,必须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把自己在课堂中新学的道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活动中发展品德能力,形成良好习惯,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

思想品德课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亲手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参加时候实践活动,是大势所趋,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让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 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熠熠升辉,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 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编

3.《生活教育》 2011年第7、6、12期

4.《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1年第9、12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endprint

2008~2017 当代财经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