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授鱼”到“授渔”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23年11月20日 08:20

徐蒙萌

【摘要】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只有首先变革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建立全新的数学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学得更愉悦更高效。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阐述了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时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从课前预习到课前指导;从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从技能练习到素养培养。

【关键词】引导 自主建构 教学行为 变革

· 【中图分类号】G623.5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迷局:当目标定位在传授“鱼”时却有一部分学生在收获“鱼”的同时还获得了“渔”;但有时明明定位在“授渔”时却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收获了“鱼”,如何破解这个迷局,更好的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呢?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但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更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产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一、课前:从课前预习到课前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数学知识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学生预习的内容是接下来所学新知识的先导和基础,所学知识是它的延伸和发展。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不会要求学生进行事先的预习,觉得学生先会了以后对上课的听讲会有影响,更多的时候教师只会在事先布置一些相关的基础练习进行铺垫。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教师会事先布置一些两位数的乘法口算和笔算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唤起记忆的目的,以便在新授的时候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不过有时根据学习的内容也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常常只是布置了一个作业,并没有指导,很多时候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建议学生在看后划出一些自己认为的重要之处或疑惑之处。在现行的教材中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的语言却越来越多,因此留给学生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效,就需要变革教师的行为,首先教师要选择适合的内容,然后把从单纯的作业布置转变成课前指导,从而让学生学会预习,让预习更有效。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一张导学单,在导学单上列出几个关键的问题:(1)请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你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向。(2)通过你的自学,你认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让学生根据导学单上的问题来进行自主预习。通过这样指导,学生的预习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思维含量。

二、课中:从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

1. 变革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转变教师角色。

《新課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这种革新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应该不同于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作用,虽然它仍是十分重要的,但应该更具有组织和教学的创造性。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人,而是相互作用的促进者,要了解、组织、调整和创造材料,要合理安排讨论、促进观点交流和责任感的发展,要用教学的提问和讲解艺术推动新知识水平的建立,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因此只有当教师转变以往那种“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主导,惟我独尊”的心态和角色时,才会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也就会把老师与自己视为一体,这样学生就会不会感到某种心理压力的存在,也无须对教师持有戒心,从而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国标本第七册《除法—-练习一》时: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3:被除数、除数都×3,商也都是一样的。

生4:被除数、除数都×4,商也都是一样的。

师: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生:被除数、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自始至终贯穿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中,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自主探究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过程的探究性。

2.变革学习方式:实践、交流,促进自主探究。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知识是通过他们的心理结构与环境之间反复的不断扩大的相互作用的活动而建构的,教学绝不仅仅是讲述。在传统教学的备课时我们常常过分强调预设,总是会事先给学生预设好了很多条条框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程序化和封闭状态,教学气氛沉闷,缺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更缺乏对学生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实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因此在教学是教师不妨退居幕后当个好导演或者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探究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这其中教师注意要留出充分的时间允许学生彼此间进行交流,要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尽量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

出示两个角的图形∠1 和∠2 ,比较∠1和∠2结果会怎样?

生1抢答:∠1大,因为它的边长。

生2:∠2大,因为这里比较高,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你们同意吗? 怎么证明呢?拿出自己做的角与同伴比一比。endprint

在同伴合作的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了比角的方法和决定角的大小关键因素。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一步的学习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让学生彻底的消除心中的压力和隔阂,他们才会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积极动脑、积极动手,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知。

3.變革教学手段:多种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在我们传统的课堂上常看到的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组合,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渐渐地课堂上出现了幻灯片、ppt等,但很多时候,这些多媒体的介入只是起了一个直观呈现的作用,并没有让这些技术充分的为教学服务。其实现行的这些多媒体教学工具它们的交互性是非常强的,通过合理的运用可以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从技能练习到素养培养。

1.变革作业形式,学会自主复习。

传统的作业形式是学生做教材或练习册上的习题,学生要么不动脑筋的依样画葫芦的解答完所有的作业要么重复机械的完成一些毫无思维含量的习题。这样的作业已部分地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而只是成为考试的附庸,毫无自主性可言,更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布置中。例如在平时注意指导学生搜集课堂和作业中的错题,然后指导学生把这些错题进行整理和改编,模仿出一些类似的习题,这样不但减少了重复枯燥的练习学生乐于接受,还更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的难点。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来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巩固内化新知。

2.变革拓展形式,培养数学素养。

传统的教学中虽然也会有一些课后拓展活动,但往往总是局限于习题的提高练习、课外相关小故事的阅读等等,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每年的教材改版,在教学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以至于学生感到数学学习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枯燥。国外有一些专家提出“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可见在国外对实用性的知识是十分重视,力求学不在多,而在有用。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书本知识的同时在课后延续为学生拓展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比如二年级学生学习《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画画自己上学的路线图,班级旅游时可以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路线图等。又如在学习了《24时记时法》后可以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晨会课与全班同学交流,同时还能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的思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只有当教师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改变了行为,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研究新课程,为培育新世纪的人才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学》endprint

2008~2017 当代财经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