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高职院校轮滑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24年04月23日 03:05

娄国际

摘要:轮滑运动是一项深受大学生喜爱并且具有较高的教育与锻炼价值的一项体育运动。为促进这一体育项目在高职院校的广泛开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豫北高职院校开展轮滑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高职院校开设轮滑课的可行性、开设方式、开设内容、开设时间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轮滑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轮滑运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62.8

1 引言

轮滑运动是一项借助半机械性轮滑鞋在路面上展示自己体能与风采的运动,也是一项集健身、竞技、娱乐于一体的新兴运动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而且轮滑运动不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容易开展[9]。随着中国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轮滑运动在高校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正逐渐开展起来,但与已有的项目比较起来相对较弱[3],人们开始关注高校开设轮滑课可行性的问题,轮滑运动能否在高校普及开展?开设该课程的可行性有多大?目前对此内容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通过对豫北8所高职院校轮滑运动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对轮滑运动进入高校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会员单位中的8所高职院校,分别随机抽取体育教师7名、在校大学生184名为调查对象,对在高职院校开设轮滑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1][2][8]

查阅了与轮滑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2 问卷调查法[1][2][8]

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100%;对学生发放问卷1472份,回收1440份,其中有效问卷1344份,回收率97.8%,有效回收率91.3%。

2.2.3 访谈法[5]

将该研究所涉及到的问题与专家、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2.2.4 数理统计法[1][2][5]

采用Microsoft-Excel对所发放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轮滑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3.1.1 轮滑运动的历史发展

轮滑运动是一种休闲运动,它包含了休闲、健身、速度、特技、极限等项目,是一项令全世界青少年为之倾倒的运动项目。

轮滑运动起源于18世纪初,是从滑冰运动演变形成的,当时有位荷兰滑冰运动员为了在不结冰的季节继续进行训练,尝试着把木线轴安在皮鞋下,试图在平坦的地面上滑行,他的试验在不断失败和改进后终于取得成功,创造了用轮子鞋滑冰的历史,从此轮滑运动在欧洲诞生。

真正的轮滑运动是由美国的詹姆斯·普利姆普顿于1863年发明的,他创新地用金属轮子代替木质轮子,滑行起来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深受大家的欢迎,他的发明推动了各国轮滑运动的发展。

最早的轮滑运动组织是1866年在美国成立的“纽约轮滑运动协会”,后来由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士4个国家发起,于1924年成立了国际轮滑联合会。

1875~1937年间,由于滑冰运动的推动,轮滑运动逐渐演化为花样轮滑、速度轮滑和轮滑球三种不同形式的运动项目,1995年的ESPN第一届极限运动会把轮滑运动推向了繁荣期,至今轮滑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运动,风行世界各地。

3.1.2 我国轮滑运动的发展现状

我国轮滑运动开展的较晚,19世纪中叶才正式传入,当时仅限于在沿海个别城市开展,而且仅是一般的娱乐性体育活动或杂技表演节目,并不普及。中国轮滑协会1980年正式成立,并于同年9月加入国际轮滑联合会(FIRS),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轮滑联合会的成员国。1982年5月,首次在上海举办了“金雀杯速度溜冰邀请赛”;1985年我国轮滑代表队开始参加国际比赛。1986年我国轮滑协会加入亚洲轮滑联合会。

目前休闲轮滑运动在国内发展较为火热,它集休闲、娱乐于一体,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深受人们的喜爱;平地花式轮滑作为一项新兴的轮滑项目,由于观赏性较强,危险性较小,其在国内的发展呈直线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轮滑爱好者加入到了平地花式的行列中来。

3.1.3 豫北高职院校轮滑运动的发展现状

调查的8所高職院校轮滑运动起步较晚,参加人数较少,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及学生对轮滑运动认识的不断加深,至今,轮滑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大批爱好者的大团体,穿着轮滑鞋的学生随处可见,加上有些学校拥有专门的轮滑场地,轮滑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已有大众化的趋势。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并未开设轮滑课程,接触这项运动的教师并不是很多,在调查的56人中,仅有16人接触过这项运动,而且技术水平一般。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63.7%的学生接触过轮滑运动,兴趣是这部分学生接触轮滑运动最主要的原因,玩轮滑的费用在200~400元;另外有36.3%的学生未接触过轮滑运动,不会滑以及安全问题是这部分学生未接触这项运动的原因。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开设轮滑课在教师资源方面相对不足,能胜任轮滑教师一职的人员很少,但在学生资源方面则有较大的优势,喜欢轮滑运动的学生较多,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运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3.2 轮滑运动自身的价值

3.2.1 轮滑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轮滑运动对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的要求很高,穿着轮滑鞋滑行,就必须控制好重心,掌握好平衡感。 因此通过轮滑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及协调性。endprint

3.2.2 轮滑运动能够提高关节支撑能力和灵活性

在进行轮滑运动时膝关节、踝关节都需要适当用力支撑身体,才能完成滑行、转弯等基本动作,这对关节的支撑能力特别是关节的灵活性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3.2.3 轮滑运动能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显著提高

在进行轮滑运动时,每小时会消耗570~1150千卡的热量,与跑步的效果不相上下,如果保持23公里/小时的速度滑行时测量的心率数是最大心率的74%,这属于典型的有氧运动,可以达到强化心血管和燃烧脂肪的效果。

3.2.4 轮滑运动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轮滑运动由于项目特点所致,要求上体前倾,髋、膝、踝三个关节保持一个特定角度,以利于滑跑和减少空气阻力,在这种特定姿势下,运动员的膈肌(呼吸肌)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必须采用复合式呼吸(胸腹混合式呼吸),因此,经常参加轮滑运动的人其呼吸功能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

3.2.5 轮滑运动可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轮滑运动中某一动作的掌握过程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下决心,采取必要的行动才能完成的。

3.3 高职院校开设轮滑课所具备的条件

3.3.1 开设轮滑课所具备的硬件设施

目前,有些学校拥有专门的溜冰场,所有学校都有篮球场和排球场,而且硬化平整的休闲场所较多,轮滑运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只需要有一双轮滑鞋和一块平整光滑的地面就可以开展,学校现有的场地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开设轮滑课的需求。

3.3.2 开设轮滑课所具备的软件设施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63.7%的学生接触过轮滑运动,随着轮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轮滑运动在高职院校将拥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参与者,这为轮滑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4 高职院校师生对开设轮滑课的态度

3.4.1 教師对开设轮滑课的态度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53.8%的教师认为轮滑运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优良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在重视教育改革的今天,应当推动轮滑运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即开设轮滑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而46.2%的教师则认为没必要开设轮滑课,首先轮滑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开设轮滑课程就要涉及到安全问题;其次是器材和设备方面的问题,轮滑运动所花费的金额比其它项目都要多,劳财伤民;另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这部分教师认为没必要开设轮滑课的原因。

3.4.2 学生对开设轮滑课的态度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42.1%的学生喜欢轮滑这项运动,18.7%的学生非常喜欢。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喜欢这项运动为学校开设轮滑课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也为这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有91%的学生对开设轮滑课持同意态度,同意并愿意参加的占52.3%,这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在轮滑课上学到一些轮滑的基本步法,速滑技巧及花样动作,38.7%的学生同意但不一定参加,其中更喜欢其它项目是主要原因,容易受伤也是这部分学生不参加的原因。

4 小结

4.1 高职院校拥有广泛参与轮滑运动的群体,加上轮滑运动本身受场地、气候、季节的影响较小,而且学校场地资源充足,这些均为轮滑课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师资力量薄弱、安全问题、学生经济承受能力也是轮滑课程开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4.2 轮滑课在高职院校应设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修,量力而行。课程内容以速度轮滑为主,以花样轮滑为辅,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在时间安排上,最好是每学年的第二学期。

4.3 注重教师培养,借鉴体育院校的轮滑教学与管理经验,组织开展轮滑竞赛或轮滑趣味性娱乐活动,让广大教师和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轮滑运动,更新观念,营造氛围,使轮滑运动在高职院校得以健康、文明、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新亚.普通高校开展轮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4):96~97.

[2]雷慧,欧阳新辉,周雅丽,等.普通高校轮滑运动开展的实践与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 23(4):54~55.

[3]马启忠.轮滑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冰雪运动.2006,(5):37~38.

[4]吴立新.关于在黑龙江高校开设轮滑课的可行行研究[J].冰雪运动.2006,(3):58~59.endprint

2008~2017 当代财经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