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25年05月28日 00:26

罗欢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近些年来,企业愈加重视在校大学生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不但提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还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的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实践;措施

中国分类号:H319.1

引言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包括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强为课程的突出特点。以往的施工课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元化问题突出,传统封闭的理论教学脱离施工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支撑实践环节教学,因此无法适以实践核心的新的教育模式。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建设需求的关键能力。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已将创新能力定位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实践教学定位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以实践核心的新的教育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实习学生对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掌握了解不足,缺乏施工实践能力,不能及时进入实习状态;对实习学生情况的调查显示实习中学生面对施工项目感觉无从入手,不能发现、预测施工中的问题。两方面的信息综合表明施工实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课程理论学习阶段学生没有建构起项目施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施工能力训练不足,这说明理论教学无法支撑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

(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弱

土木工程涉及众多的结构施工图以及结构建设的概念,学生熟练阅读施工图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但是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很难做到快速熟练地阅读工程结构有关的施工图,对工程结构的建设和建造等方面的概念更是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学生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做到将施工图想象成实际的结构,结构空间三维关系概念非常薄弱,严重妨碍了土木工程基本理论的学习进度。

(三)、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实际上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投入不足,与实际工程脱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满足社会需要,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加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的板书加以讲解的方式,缺少精美的动画式教学。众所周知,该课程中存在大量的施工工艺,若采用传统的授课法,由于感性认识不够,学生将难以理解和掌握。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

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演示、讲解,降低实验难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土木工程專业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服务实践的应用型专业,其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要高于理论。因此,为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各种建材性能的检测方法、技术标准,为工程打下基础,巩固理论知识,实验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高校由于条件所限,很难建立规范化、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去施工现场实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会影响工人的施工。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和讲解一些操作时间长、危险系数高、施工费用高的实验,不仅能够降低实验难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缩短了实验时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仿真实践性教学方式

工程试验仿真: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中大量的材性试验和构件试验,制作成三维动画,让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工程材料性质以及构件力学特性。工程生产方法仿真:将土木工程中相关的构件或材料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结合视频录像,制作成系列专题动画,补充学生在企业单位或工地的生产实习的学习,以达到在有限学时内进行丰富的生产实践教学与学习。工程施工仿真:将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以三维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将“工地”搬进教室,使学生通过丰富的视频学习,认识具体的工程管理及工程施工的概念和重点。

(三)、探究性教学方式

探究性教学的思维是过程是认识现实问题→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符合人们思维规律。本科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施工时没有工程经验,所以了解施工项目、认识工程施工问题是学生首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施工项目、认识施工问题的过程是接近工程、与工程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对工程的好奇与兴趣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逐渐建立起丰满的施工项目的概念和工程责任感,进而激发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激励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探究式教学实现“回归实践”、“回归问题”、“回归学生主体”,可较好地解决课程理论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而疏离学习主体和工程实践的问题。理论教学环节设计如图1

(四)、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

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循序渐进,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逐渐完善其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还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弥补了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从而提高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

[2] 范臻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7(2):9.endprint

2008~2017 当代财经 Inc. All rights reserved.